對稱、分節、運動……這些特征對大多數現代動物來說,已經成為它們的“標配”。弄清這些標志性特征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對研究動物演化史意義重大。
9月4日,《自然》雜志刊發了一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在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塊奇特的蟲子化石,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后行跡同時保留,科學家將其命名為夷陵蟲。夷陵蟲的發現表明,5.5億年前這些特征同時“裝配”在動物身上。
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分節的出現意味著身體的結構有了分區,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這類體型復雜的動物何時出現?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
“寒武紀大爆發”中出現了大量的以三葉蟲為代表的具分節的兩側對稱動物,大家推測在寒武紀之前的埃迪卡拉紀,它們應該有更加古老的祖先,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可靠的化石證據。
2013年,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為主的團隊,在湖北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燈影組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了一類特殊保存的新的動物化石,該動物的遺體和它最后行進的拖痕(印跡)同時保留在一塊巖石上。
他們用了近5年時間,對這些化石進行詳細研究。它身體為長條形,兩側對稱,呈三葉形,具有明顯的身體分節,也具有了前后和背腹的區別。這是一類全新的動物化石,在地質歷史時期和現代都沒有發現形態相同的動物,研究者推測可能是環節動物或節肢動物。這就表明在埃迪卡拉紀已出現了具有運動能力、并且身體分節的兩側對稱后生動物。
該發現也顯示,能夠自由運動的底棲動物在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并對海底沉積物進行了改造。表明“寒武紀大爆發”時期以底棲動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建立,并逐漸取代了前寒武紀統治地球數十億年的微生物席基底,對地球表面系統造成了深遠的環境和生態影響。(記者張曄 張夢然)
[責任編輯:linlin]
宿州市埇橋區面對面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安徽合肥電網最大負荷達864.1萬千瓦打破紀錄 全力確保整體電網
安徽宣城努力打造安徽美食文化特色“名片” 開展校企合作培養人
安徽蕭縣多舉措落實放心家政暖民心行動 推動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安徽全面完成今年全省夏種糧食播種 重點作物全面落實
安徽出臺9條措施大力支持高校畢業生筑夢江淮 引導加大人才招聘
前5個月安徽新材料產業規上產值同比增長14.1% 雙招雙引成果豐碩
5月份安徽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708.66億 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黑龍江出臺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 加大承保折扣力度
黑龍江哈爾濱出臺多項政策“促進四大經濟發展” 強化核心共性技
安徽六安今年繼續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 推行鄉村道路專管員制度
安徽銅陵設置共計103個社區臨時蔬菜供應點 方便群眾就近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