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術團隊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的《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顯示,紐約、倫敦、東京、巴黎等頂尖全球城市表現優異,而京滬穩居國際文化大都市綜合評價前十。
資料圖:2020年12月5日,上海音樂廳“銀杏音樂會”舉行,為冬季的上海增添文藝氣息。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嘉華教授徐劍帶領科研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Thomas Goodnight學術團隊聯合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分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各種統計標準,給出一套客觀、科學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指標體系。
課題組選取50家代表性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評價,所有數據均來源政府官方網站、城市文化年鑒,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
在本次發布的報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為:紐約、倫敦、東京、巴黎、舊金山、北京、洛杉磯、上海、首爾、柏林。
上海從2019年首次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中的第九位上升為第八位,在十項一級指標中上海有五項指標名列前十,分別是“文化旅游”指標排名第三,僅次于東京、巴黎;“公共文化參與”排名第四,僅次于紐約、巴黎、北京;“文化教育”排名第八;“互聯網發展”排名第七,凸顯移動網絡優勢;“公共文化供給”排名第十,體現出后發潛力。
北京從2019年首次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中的第七位上升為第六位,在十項一級指標中北京有七項指標名列前十。
此外,50個代表性國際文化大都市中的其他中國城市排名情況為,香港位居15,廣州位居31,臺北位居35。
徐劍指出,上海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經過“十三五”的建設已經在基礎性的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上達到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標準,但和紐約、倫敦等著名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范圍的城市核心識別系統尚未建立。上海要想構建自己的全球城市文化識別,關鍵支撐是核心文化產業的培育,在未來的新興領域搶先布局。
此外,頂級全球城市無一例外都有自己的超級文化地標,文化地標不僅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空間載體,它還是全球民眾對城市的認知符號。上海已形成外灘等文化地標區域,而缺少可參與的實質性文化活動,現階段缺少功能性超級文化地標。徐劍建議,在外灘已成為全球民眾對上海文化想象符號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空間的延伸,依托網絡內容產業的發展,把45公里的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為上海的超級文化地標。
[責任編輯:linlin]
湖南瀏陽市推出退役軍人金融服務驛站 開設業務綠色通道
湖南岳陽市正式啟動鄉村振興系列公益主題活動 發布10條紅色文旅
湖南懷化今年新登記4萬余戶市場主體 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婁底市婁星區保障農村道路運輸安全有序 實現農村公路整體升級
去年以來安徽累計打掉涉黑組織21個 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合肥發布支持批零住餐旅游企業發展政策 符合條件可延續免收房屋
安徽積極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輕市場主體負擔 確保政策紅利落地
安徽出臺七項醫保措施解決群眾醫療后顧之憂 推進“一站式”窗口
安徽深入實施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計劃 突出干部專業化能力培訓
安徽宿松縣政務服務聚力“一改兩為”排憂解難 從時間空間上延伸
廣東三地合作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協作 延伸公益訴訟觸
廣東中山主動打造出租車行業“優選”誠信體系 推進新舊業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