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一輪存款利率調整引發關注。
【資料圖】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4月以來,多地中小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引發市場對下調存款利率的探討。而近期,又有多家國有大行也將下調部分存款利率,涉及人民幣、美元幣種。
“本輪存款利率調整主要受市場因素驅動。”建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副總經理李勁松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市場利率變化、銀行自身存款的供求關系以及息差變化等因素共同推動了本輪利率調整。
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改革穩步推進 改革引導市場調降存款利率
據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國有大行于6月8日下調人民幣活期存款利率調降5個基點,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調15個基點。
對此,李勁松認為,本次大行主要進行了兩端調整,短端活期存款的利率適當下調,長端則是兩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包括大額存單利率進行下調。“這對銀行后續降低負債成本,進一步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大有幫助。”他對記者表示。
回顧從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金融系統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貸款利率降幅明顯。2023年3月,企業貸款利率為3.95%,較2019年12月下降了1.17個百分點。而存款利率也主要經歷了四輪調整:2021年6月、2022年4月,2022年9月以及2023年4月。
第一次發生在2021年6月,人民銀行指導市場利率自律機制完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將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乘倍數改為加點確定,事實上推動降低了中長期存款利率上限。
第二次發生在2022年4月,當時人民銀行進一步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2022年1月,1年期LPR已經下調了10bp。在此之后,國有大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均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機構也相應下調。
第三次發生在2022年9月,由于 8月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六家國有大行以及招商銀行率先下調了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隨后其他股份制銀行以及部分中小銀行跟進。
第四次發生在2023年4月至今,多地多家中小銀行下調了部分期限定期存款利率。由于2022年部分中小行存款利率調整滯后,此次下調更多的是一種“補降”。
“總體來看,存款利率水平主要源自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有效引導,各銀行參考市場利率變化情況,合理調整了存款利率水平。”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在李勁松看來,對不少銀行而言,一季度指標實現“開門紅”后,二季度存款量的考核壓力趨弱,這也是現階段出現存款利率下調的一個市場驅動因素。
存款利率下降有助于緩解商業銀行凈息差壓力 更有力支持實體經濟
受訪業內專家多次提到,本輪存款利率下調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商業銀行息差面臨收窄的壓力。根據興業研究數據,商業銀行凈息差從2020年末的2.10%下降至2022年末的1.91%,下降了19bp。
對此,梁斯分析,近期,貨幣市場利率整體出現下降,居民傾向于持有更長期限存款鎖定利息收益,一定程度上導致存款出現定期化、長期化的傾向,導致銀行負債成本抬升,加劇了息差收窄壓力。在此情況下,銀行根據市場供求變化,綜合考慮自身經營情況靈活調整存款利率。
“這也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在持續顯效的結果。”梁斯認為,這也有利于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維持銀行負債成本和凈息差穩定,從而實現持續性穩健經營,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對于不同銀行而言,承壓的程度有所差異。李勁松坦言,從整體趨勢上,所有銀行都面臨著凈息差收窄的壓力,但是相比大行,中小銀行在客戶基礎、定價能力、監管要求等方面差異化較大。
在梁斯看來,當前主要銀行根據市場變化,主動下調了存款利率,其他銀行也有可能陸續跟進調整。“此次存款利率下降后,預計將繼續帶來示范效應,中小銀行大概率會同步跟進下調存款利率。”他對記者分析。
[責任編輯:linlin]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