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系統謀劃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建設海洋強省的決策部署,省自然資源廳堅持新理念指引、大格局定位、系統化推進,編制了《江蘇沿海地區國土空間規劃》。這是沿海三市首個協同聯動的國土空間規劃、我省首個跨區域陸海統籌的國土空間規劃,也是全國首個針對沿海的國土空間規劃。
規劃形成“三縱三橫三門戶”的總體格局。“三縱”:沿海城鎮綜合帶依托204 國道、沈海高速,形成城市和主要產業載體集聚帶,承載人口增長和產業發展;臨海特色魅力帶依托328、228 國道等,串聯港城、自然保護地和特色城鎮村莊,彰顯濱海魅力;近海藍色生態帶依托海洋生物、海上風電等資源,構筑藍色生態安全屏障。“三橫”:沿江發展軸加強江海聯動,聯動沿江八市發展;沿淮河發展軸聯動淮安等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向中上游腹地發展;沿東隴海發展軸依托隴海通道,加強與徐州、宿遷路橋聯動,并向西深化拓展。“三門戶”:南通通州灣長江經濟帶新出??凇Ⅺ}城港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和連云港“一帶一路”樞紐港,成為江蘇向西輻射、向東開放的雙向開放新格局中的重要門戶。
筑牢藍綠生態基底,打造千里生態海岸帶。探索建立沿海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更好地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加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使生態保護成為主動自覺的選擇。加強千里海岸線基干林帶建設,以云臺山森林保護區、射陽林場、大豐林場、東臺林場以及沿海防護林等,大幅提升碳匯能力。保護各類自然保護地,依托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建設黃海國家濕地公園。推進“退養還灘”“退圍還濕”、漁業和生境恢復等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美麗海島、大美濕地、生境恢復等七大類生態環境整治重點工程。推進海岸帶生態環境整治,射陽河口以北加強侵蝕海岸帶綜合治理,以南開展淤漲海岸濕地保護,加快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自然岸線保有率達35%。
差別引導農業發展空間,大力促進鄉村振興。規劃形成沂沭丘陵平原農業區、徐淮黃泛平原區、里下河平原農業區、江海農業區、濱海農業區五大農業發展區,保障糧食安全供給,在沿海墾區建成全省最大的綠色農產品基地。嚴格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提升市縣城區集聚帶動力,構建濱海特色城鎮帶。一是顯著提升中心城市能級。二是做強做優縣城,使縣城成為吸納本地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的主陣地、本地外出人口回流的主要落腳地。三是重點發展一批新興港城,依托通州灣新出???、連云港徐圩石化基地、鹽城滬蘇合作示范區等,作為沿江產業轉移的主要承載地,促進港、產、城協同發展。四是培育做靚一批特色小城鎮,擇優建設18個重點鎮,推進一批特色項目。五是挖掘塑造一批濱海特色村莊,延續以張謇為代表推動形成的鹽墾田宅肌理,保護墾區聚落體系,發展濱海特色漁村,把特色村培育成為帶動沿海地區鄉村振興、體現沿海自然景觀風貌與建筑特色的顆顆明珠。
建設“雙港兩區多平臺”,承載高質量產業發展。南通重點建設“雙港”——海港和空港兩大樞紐,謀劃自由貿易港和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拓展區,成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門戶樞紐。鹽城重點建設“兩區”——滬蘇合作示范區和河海聯動示范區,拓展合作范圍,成為提升對外開放和“一體化”水平的重要窗口。連云港重點提升“多平臺”發展質量,成為江蘇沿海的“一帶一路先行基地”。支持南北共建園區等飛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沿海綠道工程,建設千里濱海風光帶。南段突出“江海交匯、文旅融合”,中段突出“壯美世遺、棲息天堂”,北段突出“山海相連、港城相依”,整體建成大氣開闊的濱海風光帶,形成具有世界影響的濱海旅游景觀帶。系統保護鹽墾、海防文化遺產,展示串場河和范公堤與黃渤海濕地世界遺產之間的時空序列,營造最富人文魅力的文化海岸帶。在G228以東建設貫通沿海的風景路,串聯臨海自然保護地、人文景觀區、濱海城鎮、特色村莊等,形成自然生態優美、文化底蘊彰顯、人文活力迸發的濱海旅游景觀帶。
構建由沿海交通主軸、三大出???、三大東西走廊及長三角機場群組成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提升鏈接能力,支撐“三縱三橫三門戶” 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新建沿海高鐵青島至鹽城段等鐵路,臨鹽高速等公路,海太通道等過江通道建設。構建服務三大出??诘募柽\體系,隴海通道重點落實國家大陸橋走廊的定位,中部通道重點加強鹽城港區向西聯系的高能級基礎設施建設,沿江通道重點進行提升擴容。全線連通、升級通榆運河航道等級,東西向連通沿海主要港口的干線疏港航道,提升沿海港口的集疏運功能。開辟引江供水的新通道,增加水資源供給能力。進一步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完善配套工程、二期工程以及江水東引完善工程。實施臨海地區引江供水工程。在有條件的地區適度利用地下水資源,因地制宜開展海水淡化工程。加快建設能源供應儲備基地,發揮綠色能源對“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貢獻。推進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田灣核電站擴建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將國家電網基礎設施延伸至海域中,探索進行領海外海上風電項目示范試點建設。適時規劃布局國家級和省級地下油氣儲備基地。
大力度推進一批近期實施工程建設。優先推動一批臨?;A設施項目。建設沿海風景路,展現濱海魅力風光。全線提升通榆運河為三級航道,貫通南北水運、溝通東西疏港通道。加快建設江海河、丁堡河、海堤河等臨海地區清水通道。擇優培育一批濱海特色鎮村。重點建設龍灣、洋口溫泉、長三角康養、黃海森林、連島、高公島小鎮等一批特色項目,支持余西、草堰、小蘆山等特色村發展。統籌部署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項目。實施小洋口地熱資源梯級開發綜合利用項目。統籌近海風能資源利用,積極謀劃深遠海風電場。實施沿海灘涂保護修復工程,提升濱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碳匯能力。整體謀劃鹽墾-海防文化體驗帶。整體保護張謇鹽墾文化遺產,以串場河、范公堤為主要脈絡,展示江蘇海鹽文化,加強明清海防體系遺存的保護利用。建設連島山海旅游示范區等。
[責任編輯:linlin]